首页 简介评论 作品展示 艺术资讯 出版获奖 艺术相册 交易平台 陶艺培训 艺术站台 视频 艺术北京 关于我们 在线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资讯 > 资讯动态
中山艺事 | 重构的他者——宋庄青年艺术家群体现象研究展
时间:2016/11/11 11:28:57 来源: 收藏本文章 打印本页

 

艺术国际网2016-10-23 19:04:44阅读(70)评论(1)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导读: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将于11月11日10点在中山博览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本届艺博会由国内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吴鸿担任总策划。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艺博会更加强调展会的学术性,在展览结构上设置主题展展区专题展展区特别展展区院校展区特邀画廊展区文化活动六大板块内容。在此我们将分期推出本届艺博会专题内容呈现本次展会的全貌,本期将带来艺博会主题展展区《重构的他者——宋庄青年艺术家群体现象研究展》相关内容,请持续关注。
  
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
主题展(二)
  重构的他者——宋庄青年艺术家群体现象研究展
  策展人:姜鑫、吴黎浪、段晓东
  学术主持:吴鸿
  展览地点:中山博览中心
  参展艺术家(以汉语拼音排序)
  包筱瑜、钞氏兄弟、陈海俊、陈剑锋、陈劼、陈琳、陈余、陈鱼、陈雨、纯子、邓翰墨、邓新黎、冯丽鹏、郭志锋、何唯娜、江满琴、蒋俊蕾、蓝京华、李宝荀、李泳珉、李沅、明明、林惠兴、刘新歌、刘艳、刘治、卢琳、吕岩、马炜红、倪安、牛玉河、潘辰杪、旁滨、任宏伟、沈沁、孙初、索秀、佟大壮、王加诺、王晓蓉、王笑今、王焱、王滢、王昭旻、王仲瑀、吴以强、武妍希、萧煜、谢懿、薛滔、闫磊、严超、尹坤、曾扬、张春迎、张刚、张海鹰、张洪立、张继生、张利平、张辽、张鲁川、张木、张向明、赵光晖、郑金鹏、之之、周巧云、庄卫美
隐于市:宋庄江湖之外的年轻艺术家
文/吴鸿
  宋庄的年轻一代艺术家显然与他们的前辈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他们而言,居住在宋庄、工作在宋庄、居住和工作都在宋庄,是三种不同的概念。这说明在年轻艺术家的群体中,宋庄可能仅仅意味着是一个聚集了不少艺术家的地域名称而已。宋庄的历史,宋庄的江湖,对他们而言似乎就是一个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的传说。在他们身上,试图要发现一种“宋庄年轻艺术家”的集体标签似乎很难。甚至,有些对宋庄不是那么熟悉的人往往还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宋庄还有年轻艺术家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依照我们之前所熟知的宋庄那一套略带江湖气的人际交往方式,可能真的“发现”不了年轻艺术家。
  说到这里,话题要转到宋庄的精神源头——圆明园时期。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为了爱好和理想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在放弃了体制身份以及因为这种身份而能得到的唯一的合法收入之后,必然会面临着一个如何生存的问题。在共同的生活窘境中,呈现出一种带有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群体内的互助规则,那就是,今天你有饭吃就意味着同时也有帮别人喝上汤的义务。在这种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群体生存经验中,又催生出了群体内的一套不成文的人际交往规则。艺术家们本是为了逃离集体主义的体制,为了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艺术表达的自由而聚集在圆明园,但是,因为面临上述共同的生活境遇,个体又不得不进入到另一种集体经验之中。集体做展览搞活动,集体式的社交生活经验,这样就造成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大多数文献中,都是呈现着一种集体主义式的广场交往经验。
  
包筱瑜《那一天·异化》树脂、漆,67×31×30cm,2016年
  过渡到宋庄之后,因为陆续聚集的人员更为复杂,再加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催生和刺激,在艺术家们的社会交往层面中,似乎是一片“法外之地”的权力真空带。社会显性威权的力有不逮,必然给那些隐性的社会规则提供了填补空间。宋庄的艺术家群体之间,没有体制内常见的那些同事、师生、上下级关系。作为宋庄艺术家之间社会交往方式主流的是一种江湖式的生存经验。热闹的酒局饭桌,艺术家之间相互帮衬、互相给面子、人予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必须要依从的生存法则。
  就在我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条微信:后辈们会生活在公民社会。由此我在想,作为宋庄的两代艺术家之间,年龄的差异可能并不是决定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经验的主要原因,其深层次的道理或许是在他们构建起自己的世界观的时候,所依据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前辈的人在集体主义生活经验下,为了反抗和逃离集体的专制往往会集结成另一种集体,在抗拒专制的同时自己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专制的阴影。而后辈们或许有着较为彻底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背景,用彻底的个人主义的方式去解构集体经验,这看起来或许倾向性暧昧不明,但这正是前辈们在付出人生的代价之后,所应该达到的一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年轻一代的宋庄艺术家与老一辈艺术家之间的不同,在于他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一方面,老一代艺术家所习惯的那种集体式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一代的宋庄艺术家这里,被一种个体的方式或更为细分化的小群体的沟通方式所取代。另一方面,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也是更为个体化和碎片化,不管是在圆明园时期还是在宋庄早期更被人所熟知的那些群体性的符号和风格,在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里则被一种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美学判断所取代。为数不少的年轻艺术家甚至并不居住在宋庄,对他们而言,宋庄可能仅仅是一个能够提供理想中的工作室的地方而已,所以,宋庄的人际关系,宋庄艺术圈的交往方式,和他们都不会发生密切的关联。而另一些年轻艺术家,则仅仅是居住在宋庄,自己的工作室则选择在那些和市场更为贴近的地方。
  
王笑今《20140509 天安门》综合材料,200×300cm,2014年
  所有这些,对于这些居住或只是工作在宋庄的年轻艺术家而言,“宋庄”的概念可能仅仅意味着是他们各自的工作室而已。所谓的“小宋庄”就是指这种将早期群体式的广场经验细分为个体性的工作室经验,以及由这种社交经验的不同所带来的工作状态之间的差异性。
  其实,这种彻底的个人方式和个体经验,也是从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上承接了自圆明园时期所追求的个性自由和身份独立的传统。他们看似是一种对于宋庄艺术圈当下热闹景象的逃离,实则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精神源头的回归。
2015年9月6日,于北京通州
  
郑金鹏《长白境》布面油画,直径120cm,2016年
  
郭志锋《捆绑实验之4》气球、石膏综合材料,120×80cm,2016年
  
《正确的鹿头.我爱你》牙粉、黄铜、鎏紫铜、原木,60×70×140cm,2015年
简析宋庄青年艺术家的群体化特征
文/吴黎浪
  主题定为“重构的他者”,谋篇需厘清他者的意思,他者(the other),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在后殖民的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称为“他者”。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都强调了他者对于主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的本体论的意义,并且,两者都认为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冲突。
  从圆明园到宋庄,在他者与自我的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家是主体之外的他者,这里的主体指的是指继续享受体制内待遇(授课、创作)的艺术家,而居住在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们由于就业结构转变,压抑、无聊的体制内生活以及文化场所工作的解散等原因,聚集于圆明园画家村,与体制内的主体艺术家在创作、生活方式上有着截然的不同,变为主体下的他者。
  
闫磊《假如我们老去》青铜丙烯着色,68×35×43cm,2015年
  而宋庄青年艺术家则是“他者”之外的他者,“他者”之外的他者又如何理解?加引号的“他者”是指从圆明园开始形成到最后一批解散,自发来到宋庄的老一辈职业艺术家,他们大多出生在六十年代,和青年艺术家在社会经历、作品叙事等方面大有不同。宋庄青年艺术家相对于这些主体,在绘画语言和内容上产生冲突,则成为了“他者”之外的他者。
  中山艺博会是以“艺术未来”作为主题,一是对于青年艺术家的期望,二是对于艺术未来的展望。“重构的他者”这个展览是将宋庄青年艺术群体和艺术现象作为主题展内容呈现出来,宋庄青年艺术家的交往方式和艺术创作方向跟老一辈的艺术家是很大的不同。在青年艺术家看来“当宋庄变为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居所时,会改变更多的交往方式,宋庄不会变为他们交往的精神载体,对宋庄可能不存在特殊的感情,缺少或没有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而从圆明园画家村最早来到宋庄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或已经在宋庄成长起来或买地盖房的艺术家们,则承载着更多的精神载体,有故事,有精彩和感动。又双叒叕的网络信息、泛化的青年展览,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更多交往的可能性。
  在艺术创作方向上,青年艺术家们在都市消费化、娱乐化、信息化等碎片段冲击下,会在价值、道德、信仰、精神等问题上产生困惑,容易失去自我。“社会现象、日常物态、记忆、物象、自我、生存、数字、未来”等词汇填充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内容,是和老一辈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方向上的不同之处,老一辈艺术家们有他们时代的符号化和政治性。青年艺术家们特征就是自由鲜活独立个人精神,独自发言和创新。
  
刘治《星日马》布面油画,150×100cm,2011
  宋庄青年艺术家群体现象研究性的展览,如宋庄八零后艺术档案展览、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青年艺术家+,青年繁星计划等展,都是宋庄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示、文献记录的通道,更多的是以社会学田野调查,和人类学视角的来判断其青年艺术家群体价值,不以艺术形态的方式给与是否精英与大众。
  宋庄青年艺术家群体在逐渐的扩大,以下是我在宋庄近十年中,两个时间阶段对宋庄艺术家所做数据统计:
  2009年在做宋庄田野调查展览的时候,搜集了2000名艺术家资料,出生于20年代的艺术家占0.1%,30年代的占0.4%,40年代的占2.7%,50年代的占9.15%,60年代的占23.65%,70年代的占25.7%,80年代的占35.7%,90年代的占1%。
  2015年做宋庄文献展览的时候,搜集了3611位艺术家资料,15-30岁有392人,31-40岁有1104人,41-50岁有1225人,51-60岁有652人,61-70岁有177人,71-80岁有61人。
  
  王焱《十八鳞》布面油画,150×330cm,2016年
  通过两个阶段数据可以看出宋庄以青年艺术家这个群体为主,正是青年艺术家的加入,在老一辈子艺术家的行动与支持下,使得宋庄这个庞大的艺术群落得以迅速的良性发展。第三届中山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的主题展名为“际会与误读”,“际会”由聚首、聚会、机遇之意,而“误读”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它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一种常态。宋庄青年艺术家以群体的艺术方式输出,聚首中山,更好的阐释这个群体现象的历时性价值。
  部分参展作品

林惠兴《你所看到的就是他应有的样子》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4年

陈劼《标本NO.9》综合材料,150×150cm,2007年

薛滔《圈套》报纸,40×40×15cm,2015年

萧煜《与非意识意象对话-玻璃盒子系列-No.2》布面油画,158×185cm,2012年

牛玉河《观物》布面丙烯,100×120cm,2015年
  
卢琳《在水中》布面丙烯,145×175cm,2016年

张刚《太平天国2016.06.15》布面油彩,150×150cm,2016年

邓新黎《山隐之观云桃》布面丙烯,60×80cm,2015年

王昭旻《结绳纪事——大星23》高温窑变釉瓷,80cm圆,2015年
  策展人简介
  
  姜鑫,1989年生于吉林白山。201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系。现为“艺术国际"()展览部策划总监兼图书出版中心总监。先后参与策划、执行“中国·宋庄第九届文化艺术节”、“创世纪:裂变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展、“海纳百川壁立千仞联展”等展览。
  
  吴黎浪,生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史论系。《宋庄当代艺术年鉴》执行主编,“中国宋庄网”主编,并担任过《艺术坐标》杂志执行主编、副主编。先后策划过“宋庄第一届、第二届青年艺术节”、“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展”、“宋庄女艺术家自助展”、“越&位——青年艺术家联展”等展览,并参与执行和策划了七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相关项目和展览。
  
  段晓东,青年策展人。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艺术策划与批评方向。先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省书法考级中心和艺术国际网工作。曾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美长白”长白山题材美术作品巡回展、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第四届东北亚文化艺术周“吉林省著名美术家作品展”等展览。
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
开幕时间:2016年11月11日10点
VIP专场:2016年11月10日18点至22点
展出地点:中山博览中心(广东省中山市博爱路6号)
相关阅读
资讯动态 展览回顾
版权所有: 中国艺术网 这里是艺术自由创作的世外陶园 
电话:13522062798  13522070220  13671054751
驱车路线:从京通快速、到通燕高速宋庄出口,向北约3公里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宋庄镇中心小学对面,即钞氏兄弟工作室  备案号:京ICP备200096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