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8日 12:19 新浪收藏
《21世纪·事件》 钞氏兄弟 陶 180cm×58cm×60cm 2011年
展览开幕
展览名称:蓄势·续势
展览日期:2011.3.12—2011.4.6
开幕酒会:2011.3.12 3:00pm
展览地点:北京·大未来林舍画廊
展览介绍:
北京大未来林舍画廊在去年末的开幕展,展出了多位当代经典艺术家的作品。承着开幕的势头,林舍画廊在2011年3月开春推出“蓄势·续势”艺术家联展。此展结集了两岸华人中坚艺术家的作品,除了冀许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上能迈向下一个里程,更引出画廊在新的一年里蓄势待发的心情,表达画廊蓄积实力,延续开幕宏势的自我期许。
这次展出的艺术家包括陆先铭、郭维国、冷冰川、曹晖、徐文涛、钞氏兄弟、刘时栋与赖九岑。这几位艺术家生长于60—70年代之间,相似的华人文化背景,但在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差异,让其作品展现出对文化与社会的多样演绎。陆先铭与郭维国为台湾重要艺术家团体—悍图社的成员,其作品刻画着对城市、人物与中年状态的细微体察。冷冰川在色彩纯粹的画面中,透着东方文人的韵味。曹晖与徐文涛以身体议题,揭露该世代焦虑与矛盾的心理状态。钞氏兄弟的作品,则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刘时栋与赖九岑则在资讯过剩与文化交融的世代,涂磨、拼贴出新世代的语汇。
参展艺术家资料:
陆先铭
1959年出生于台北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历任华冈现代艺术协会、台北画派、悍图社会长‧1981年荣获雄狮美术新人奖首奖、1992年又获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首奖、2002年再获廖继春油画创作奖首奖。
陆先铭二十多年来的创作内容,一直锁定在他生活空间环境中所纠结的文化省思,未曾改变,希望借着不同时期的人文观察、心境变迁、研究角度,所创作的系列作品,依序勾勒出台湾在迈入新世纪后,社会里层某一种坚实特殊的文化造形。这种诚恳面对生存空间环境的作品,结构性的展现了台湾社会特有的强韧生命力,借着精练的造型选取、色彩安排,纪录了我们共同的记忆,这不只是图像的熟悉,而是生命底层共有的轨迹,难以取代的集体意识。
陆先铭的展览纪录丰富,涵盖国内外各大美术馆、画廊,多年来已逾百余次,作品且获德国路德维国际艺术论坛等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郭维国
1960年生于台北。1984年毕业于文化大学美术系,1985年加入台北画派,积极参与台湾现代艺术运动并于1994、1996年参加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之双年展。1998 年组“悍图社”,并任首届社长。
他以一种把现实生活中较不“真实”的自我,掀开那一层“伪装”的表象,认真地看待并重新建构较真实自我的过程。在画里他用矫饰、象征、隐喻的手法,来表现隐藏于潜意识中的真实“角色”。画中裸露的自我形象的姿态、表情与装扮的对象所建构出来的是一种戏谑、暧昧、无奈、自我嘲讽的意识,某种层面上是自信与解放的宣告。是一种往自己内心深处挖掘潜意识、拼凑记忆与欲望的过程。让他较清楚看到自己过去与现在的心灵样态,而在画作中扮演真实生活中无法如愿以偿的“欲望”角色。
2000年获美国Freeman基金会亚洲艺术奖首奖,2002、2005年于台北大未来画廊举办个展﹝暴喜图﹞3及﹝暴喜图﹞之柳暗花明。2004年获颁李仲生基金会现代绘画奖,同年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创作硕士班毕业,2006年获第五届廖继春油画创作奖,并获邀于台北市立美术馆个展。其作品经常受邀参与台湾各美术馆的展览及多次获邀提供作品于各国艺术机构参加展出。
冷冰川
冷冰川1961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以冷冰川植根中国文化的精神取向和长年旅居海外的特殊身份和生存方式,以及他对于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敏锐捕捉,给予他艺术创新的种种可能。冷冰川通过他的布上作品创造了一系列符号化的中国文化印记,重新唤起人们对丢失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正如他自己所说:“创作于我就是返乡,就是回到纯真年代。当人达到创作深度时,记忆开始恢复。”于是,中国古代的琴瑟、陶俑,宋人董源、马远的江南山水,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墨鸟花果,以及苏州园林,皮影人物,便都成为他入画的题材。他从中国以及西方的艺术传统资源中找到了新的选择的可能性,并通过他独特的创造性转换,为艺术发展开拓出具有中国立场的新出路,同时也为西方摆脱艺术终结的魔咒,提供某种启示。
曹晖
曹晖1968年生于中国昆明,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曹晖对创作的执着态度,使他形成线性的思维逻辑。这种锲而不舍的逻辑力量,在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磨砺下往往具有锋芒,有时甚至能捅破窗户纸,揭示事物内在的真相。日常生活物品进入曹晖材料转换的视野,目的还是为了颠覆日常经验。在《可视的体温》系列中,曹晖把性意识表现为来自身体隐秘内部的、无所不在的暧昧因素。生鲜艳丽的肉红色,使这些作品不动声色地表现出刺激人感官的异常感。这些物品在唤起观看者熟悉、亲切的日常经验的同时,冷不丁地散发出一股股超越日常的妖娆、阴邪的气息。
徐文涛
徐文涛1968年生于武汉,199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
人的身体是徐文涛一贯的关注点。基于对影像与油画语言的双重敏感,他总是把这种独特的人文关怀以画面形象的方式进行生动的表述。徐文涛深知全球化语境对个人经验的影响。他的画几乎无法让人判断出作者的身份、肤色和文化背景,仅仅呈现出一种感知和表达的真实。徐文涛直接切入当下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回应人的身体与现实产生的种种冲突,使作品获得更为广泛的视觉传达和干预社会现实的话语权力。而他在风格化方向上的努力,似乎也加重了作品的人性内涵。
钞氏兄弟
钞子艺、钞子伟1970年生于河南南阳,毕业于河南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系,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自2002年创作陶艺作品《消逝的家园》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展上获得金奖,钞子艺、钞子伟兄弟俩名字开始在陶艺乃至雕塑界崭露头角受到关注起,他们兄弟俩合作的作品便朝着高难度的领域开崛,挑战着陶艺的极限。一直以来作品越做越大,体量越做越重,由外在酷似逐渐触及人们心灵的真实,由技法而观念,由分体而集中。此次展览钞氏兄弟的作品除令人惊叹的陶艺技术,更广泛涉猎了当代社会话题。
刘时栋
刘时栋自1990年代便藉由大型的装置艺术以强烈实验精神,游走于各种不同的创作形式,例如在关渡桥下放置巨大且鲜黄的“非常母”女体充气娃娃;或运用汽车结构改装的大型装置作品(带禄兽)。这些不断尝试拆解、重组各种不同媒材语汇的过程,于2001年北美馆的个展“七彩霓虹,闪。闪。闪”中有了阶段性的总结。展中作品,大量混用各式媒材,将图像符号并置重组,形成近年拼贴创作的基调。
刘时栋的拼贴作品蕴含了丰富性与生命力,透过视觉上的解离、并置、融混等手法,创生出符号关系暧昧且意涵交织的绘画性空间。细看他的作品,观者会发现不同的纸质、镑数、色料以及印刷技术,让这些影像碎片在色彩、厚薄、质感等方面都产生出微妙的差异,再加上艺术家有意识地以颜料基底收拾画面的空间与层次,其美感经验自然不是均质化的数字影像所能呈现。换言之,尽管这种图像拼接游戏背后的基本操作逻辑,同样建立在类似“图层”(layer)的简单概念上,但手工制作的方式确认影像碎片彼此之间的链接,依然维持在一种“对象与对象”的关系,而非单纯视觉符号层面的脉络交织。即兴发展的作品画面,透露着刘时栋如游戏般的创作模式。艺术家曾说到:“我认为透过游戏的方式创作是不错的方式,因为人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潜能,表现自己真实的部分。……对我而言,身体跟作品贴近的部分,像是手,其实是愈放松愈好。”刘时栋的作品透着手感的温度,纸本图像之间的秩序结构,要求长时间心无旁骛且极具耐性的工整制作,图像的堆栈、聚散与错落间,让人阅读出艺术家身体的协调与呼吸的节奏。
赖九岑
赖九岑的作品中有着一股较为流行的气味,不过在其卡漫的表象之下,本质上其实是个恒久的绘画命题:模拟与再现。他的创作状态似如里尔克(Rilke,R.M 1875-1926)所言:正是从当前潮流和艺术家不合时宜的人生观之间的这种矛盾中产生的一系列小小的解放。其作品中类玩具的头像,它们就如同符号自身般的生产和增殖。以其创作的脉络来看,他的作品可说是一种生活的取样或标本式的撷取。他透过这种十分“节制”的创作方式,在除去细琐的构图、空间与绘画手感之后,我们反倒可以真正地面对图像自身,以及画面上那层层迭迭的色彩与隐藏在平涂内部与边缘轮廓的绘画性,而作品就在这些特质中呈现出一种既平整冷感又厚实丰富的物质性变化。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见到他从这种单一中寻到多变,以及在节制中找到绘画的另一种可能的特殊方式。
赖九岑一向只画他看见的事物,或许看得到的对象物,对他来说才是真实且永不褪流行的创作方式。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曾说:当旧形式达于巅峰之际,恰是全然相反的新形式露面之时。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他能够以此古老的艺术命题,在当代的艺术环境创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与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