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记者 陈键兴 邵燕辉)在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3楼的4间特展室里,来自大陆与台湾共35位陶瓷艺术家分别以“文思·物语”和“测量·探底”为题,用传统的媒材与当代的观念,开启了一次别有意趣的对话。3日上午,“两岸当代陶艺展暨陶艺论坛”在台湾陶瓷名镇莺歌开幕。
展览将持续到10月11日。除联展外,两岸艺术家和学者将参与论坛,就两岸当代陶艺的发展现况与未来展望进行研讨。去年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莺歌陶瓷博物馆与中国美术馆合作在北京举办了“艺器·造艺——台湾当代陶艺展”,而这次大陆陶艺界来台参展,是一次回访性质的交流。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受中国美术馆委托,担任此次大陆展部分的策展人。他说,陶瓷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载体,台湾与大陆文化相通,传统一脉相承,在当代陶艺领域各有特色,近年来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岸艺术家之间更多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此次为充分展示30年来大陆陶艺创作的发展,精选了27位能够代表大陆当代陶艺创作水平的艺术家的作品,希望台湾同行和民众从中能对大陆当代陶艺的总体面貌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参展的大陆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陶艺研究中心主任朱乐耕教授说,陶艺是最早的艺术,被称为人类的“根部艺术”。陶艺是关于“土的语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艺术观念、美学和生活理念,因此两岸陶艺界交流起来特别亲切。
27位大陆当代中青年陶艺家们主要来自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术机构。作品中,既有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孟福伟作品《二00八·五·一二》,用写意手法记录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场景;也有年轻陶艺家刘锚锚熏烧的卡通化动物造形。作为对话,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副教授张清渊策划的“测量·探底——台湾当代土象展”邀集八位台湾陶艺家展出作品。北京清华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教授郑宁分析,台湾现代陶艺起步早于大陆,创作中工艺、材质丰富多元,更突显个性,底蕴较为深厚;大陆创作者热情高、敢想敢干,充满向上的活力,但积累仍不足,还要向台湾一些资深陶艺家多学习。大陆陶艺家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把看到的陶艺风格等内化,才能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形式。
(图为台北观众在观赏大陆陶艺家钞子艺、钞子伟兄弟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方红”农用拖拉机为原型创作的陶艺作品)